首页 >> 租房准备

引子br自改革开放以来

2020-03-31 来源:临清租房网

引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就拥有了无数的农民同胞,他们把强劲的体力与生命无私的奉献给了我们的城市,并被城市羞辱着、排斥着,可他们却无怨无悔。他们一批批的走了,又一批批的来了。来时怀揣着理想,走时满目的苍桑。他们远去的背影与近处的身影一样,无人问津,可他们的爱恨情仇却充盈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黎明前的黑暗下,什么声音在空阔的田野里“咯叽”、“咯叽”作响?虫鸣?不象!现在是初冬季节,哪来的虫子?鸟叫?也不象,没有听过哪种鸟叫成这个样子。倒象是田鼠啃东西发出的声音,可是哪有那么大的田鼠,声音那么响,莫非出邪了?人们传说这里有邪气,难道是真的?

这里是河南N县地界,是一大片岗地,参差不齐,棱角不分。解放时,两军之战在这里死过很多人,传言大白天就闹鬼。那些遇见过的人说得有鼻子有眼,让你不得不信。平时,不是有急事没有人愿意走这条道,尽管它比村南的大道近一半距离。

随着夜色的消退,原野有了浑浊的眉目。村与村之间的羊肠小道上,蠕动着一条黑线,那黑线一点一点的向前蠕动,好似三条腿,又好似没有腿,它一边走一边叫,一直叫到邻村的西头。邻村的郝奶奶是村子里起得最早的人,大概是人上了年纪觉少的原故吧?郝奶奶起床后,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就出了门。外面很冷,苦霜把叶子打落一地。郝奶奶拾了把苕帚扫了起来,正扫得起劲就听到“咯叽”、“咯叽”的声音,她慌忙把苕帚扔在地上,打开院门迎了出去。郝奶奶一步三摇地走着,人没到声音就到了:“半吁!来了。”那黑线停止蠕动,冲着满头白发的郝奶奶:“嗯!来了。奶奶,您可要些?”郝奶奶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点一下头:“要!少要些!一斤吧。”那黑线一面张罗一面吆喝:“豆——腐!”

这一嗓子还真是个半吁!高音顶不上去,到末梢溜了。虽然是个半吁,可在寂静的凌晨还是传得很远,你看!人们陆续的都来了。这个说:“半吁!来一斤。”那个说:“半吁!来两斤。”被叫作半吁的人一边答应,一边操起刀,眨眼功夫,就把豆腐放进了面前的盆盆罐罐,然后高声招呼:“好吃再来啊!我不叫半吁,叫仲雨!”大家答应着走了。郝奶奶手捧着豆腐,叫着仲雨:“半吁,别怕!过两年就好了。你还没有长成,嗓子嫩。”仲雨收拾着豆腐,点点头:“嗯,不怕。”

三三两两的人来了又走了,热闹过后,仲雨看了看豆腐,五分才去一分。昨天晚上仲雨泡了三十斤豆子,是打算卖三日的。农村人穷豆腐也不好卖。每天担着豆腐挑子不停地转,也就是一天卖十几斤豆子的豆腐。生意人苦,做豆腐生意更苦,俗话说:世间三大苦,打铁、撑船、卖豆腐。还好,仲雨是一个能吃苦的孩子。

仲雨卖豆腐已经两年了,本来是哥哥伯雨在卖,哥哥前两年结了婚就分出去单过,卖豆腐就成了仲雨的事。仲雨家有两负豆腐担子,那一负是父亲担着。父子两人一起出去一起回来,仲雨总没有父亲先卖完。仲雨不服气,仗着年轻身体壮挨着村子跑,总算超过了父亲,可自己也累的半死。父亲看着儿子,打心眼里欢喜,就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靠蛮力,要取巧。就象卖豆腐,巧就在你的称上,你把称尾抬得高高的,伏身让他们看时就势推上一点,他们高兴了你把钱也赚到了手。”仲雨静静地听着,不知道可否?身为民办教师的母亲吕秀慧,一直要求他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其实,仲雨的父亲娄林至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由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没有立什么战功,转业后就做了农村的基层干部。一做就是几十年。改革开放,娄林至辞去了村官拾起了家传手艺,这才染上了一身的铜臭。老俗话说:走行入市。身在其中不知不觉就染上了毛病,现在的仲雨不是也一样,称里称外赚得心安理得。

正午十分,豆腐也去了三分之一,仲雨准备打道回府。顺着来时的小路,仲雨一边走一边唱,右手抚着担子,左手打着拍子,一会儿仓娃一会儿又秦英,唱了一段又一段,一直唱到家门口。仲雨几岁就跟着戏班子跑,戏没有白听,唱起来象模象样的,每年村里演出都少不了他。这些都是仲雨外公的功劳,仲雨小时候常住外公家,外公曾经是个私书先生,爱舞文弄墨的,没有事就带着仲雨去听戏,后来仲雨听上了瘾,自己就追着戏班子跑。好在那时听戏不收费,随便扔钱。仲雨外公的孩子少,只有仲雨母亲与舅舅两人,生活条件比较好。每次仲雨去,外公都给他几个零花钱,仲雨全花在了听戏上。仲雨听了戏就回家显摆,唱“三国”,道“水浒”,叫板叫调,母亲听了说:“这孩子正劲没有邪劲大,上学不成器,听戏反而听出了一肚子的明堂。”不管母亲怎样贬,仲雨照唱不误。

今天,仲雨又是唱着回的家,回家后没有入正堂,而是拐进了后面的豆腐坊。豆腐坊不大,靠着东墙铺着一张单人床,西墙下并排支有豆腐锅、石磨还有豆腐架什么的,南面开一扇小窗,北面是门。仲雨有事无事都在这里,这里与父母隔的远,比较自由。仲雨把豆腐担子放好后就进了炤房,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在那里上一把下一把地做饭。仲雨喝了瓢水就蹲在炤前,随手抓把秸秆填入炤里,农村的孩子不大点就会烧锅。

吕秀慧一边擀面一边打量着低头烧火的儿子,轻声叹道:“哎!都说行好得好,我保了半辈子的媒,轮到自己儿子却弄不成了。”仲雨一听就急,扔下秸秆子走了。看着使性子的儿子,吕秀慧在身后吆喝:“要什么没什么,脾气还恁大,谁会看上你?”这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由于仲雨的学没有上成,人又生的纤细,就成了吕秀慧的一大心病,老担心儿子娶不上媳妇,从十五岁就带着儿子到处相亲。

头一次相亲,仲雨没有敢看人家女孩,只看人家大门漂亮就同意了。回到家里,哥嫂糟践他:“仲雨娶个六指,挠痒多一道啊!”仲雨受不了哥嫂的奚落,终于放弃了人家的大门。第二次相亲,母亲一路走一路交代:“不要老看人家大门,要好好看看女孩,过一辈子的人,不看好怎行!”仲雨低头不语。到了女方家,很快的见了面,仲雨飘了那女孩一眼,不由的心花怒放:好黑好长好粗的辫子!这边,女方的父亲正与仲雨母亲聊得起劲,他许仲雨母亲,等女孩过门的时候,多陪嫁些大梁,因为他们家木头多。相亲回来,母亲问仲雨:“看好了吗?”仲雨眼前又浮现出了那根大辫子,高声应道:“看好了,不错!”母亲一听,指责道:“不错什么?跟个泥几子似的!”仲雨赶忙解释:“他爸答应陪嫁我们大梁啊!”母亲上前两步,点着仲雨的脑门:“你就想着人家东西!那么矮怎能拿出门。”从此以后,仲雨再也不去相亲了,每逢母亲让他相亲他就四处躲。母亲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再不提相亲这档子事,只有私下里暗自着急。

十二点多些,娄林至与放学的一双儿女回来了。母亲就喊仲雨吃饭,仲雨放下手中的书,接过父亲的豆腐担子放好,掩上门来到炤房。母亲已经把饭盛好,仲雨端起碗一边吃一边向村里走去。

中岗是个大村子,它抱含四个队,千把号人,从村南到村北大约有一二里地。村北不远处有一条河(其实更象沟),河岸零乱地立着两排小白杨,白杨树下堆积着一目的残叶,残叶懒散的伏在枯草上。现在是初冬,风景都被苦霜打落了,四周显得凉凄凄的。要是在其它季节,水里有莲;岸上有花;天上有鸟;树下有蝶;地梗子上有苟杞;满原的青秧子;漫地的各种庄稼,风一过,沁鼻的幽香。到了晚上,大人孩子脱了衣服朝河里面一跳,那叫声笑声,站在村子里都能听着。现在,只剩下几支小船,和船附近的网。不过河里的鱼还是挺多的,大的、小的、鲢鱼、鲫鱼、乌龟、王八、什么都有,但更多的是米贝,满河都是,随手一抓就是一把。

看电视剧《外来妹》,有一集是说吃炒田螺,吃的那个香,吃的那个馋。于是,全国人民都吃了起来。唯有中岗村的人不吃,中岗村的人吃鲫鱼,弄些酸菜,弄些红辣子,弄些胡椒,炖出来,吃一口鱼肉再喝一口鱼汤,浑身冒汗。夏天莫吃,吃鱼也有讲究:冬鲫鱼夏鲤鱼。中岗村的人也吃王八,把王八剥净切好,用开水淘一下,然后或红烧或清炖,怎样吃都行,千万不要吃老鳖戏水,太惨!老鳖戏水就是把王八架在火炉上烤,在它的前面放上调好的调料,王八炕的不行就喝一口,就这样烤着喝着,王八烤熟了也入味了。

其实,中岗村的人大多数什么都不吃,只吃馍饭,就着老咸菜。中岗村家家门口都有闲地,胡翻翻都有吃不完的菜,可他们就是不翻。中岗村有的是懒人,仲雨的奶奶就是一个懒人。仲雨的奶奶翻地只翻两头,中间的不管,一大块地老没有粮食吃。仲雨和父亲不似奶奶,他们勤的很。仲雨家门前种有菜地,西边垒有猪圈,还喂有鸡养有鹅,院子上空搭有葡萄架。到了秋天,葡萄一嘟鲁一嘟鲁的,大人孩子、街坊四邻吃个够,剩下的还能酿酒。过年,杀口猪,把自家酿的葡萄酒承上来,伴着鸡、鸭、鱼、蛋,再把晒的干梅豆、干冬瓜片泡开拌些红薯粉在热油里炸下,然后掺肉炖炖,软绵润滑,哈,比肉还好吃呢!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口菜喝口葡萄酒,什么烦呀累呀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中岗村的人也不都是懒,能折腾的人也不少。四队的毛,文革时学了几天赤脚医生,现在硬是鼓捣成个诊所,每天求医问药的人踏破门槛。一队的李定,不声不响的办起个小学校,并在网上招聘了三位教师。还有那知青李玉红,先是开个小卖铺,现在又办了个缝纫培训班,十里八乡的女孩子都到她这里来学习。李玉红家本来就不缺热闹,又添了这么多女孩子,就更是热闹了。到了中午,人们端着碗从四面八方赶来,也不用招呼,或蹲着或站着,或坐在瓦片上,或坐在半截砖上,有的干脆就坐在凉地上。有些都是这里的常客,象隔壁的香妮一家,路西的冯明远一家。有些是最近新添的,象仲雨,冬青,三婶子。他们来做什么?大家心照不宣,都等着看热闹。

人越聚越多,李玉红家门前挤得水泄不通,仲雨找个空地蹲下,吸溜着还剩下半碗的面条,打量着满地的人。

香妮捧着个碗一边吃一边奶孩子,俩女儿坐在地上用黑黑的小手抓着饭往嘴里捺,她家的大公鸡围着地上的碗转圈圈,瞅空啄上一两口。一只小狗半蹲在离仲雨不远的地方,歪着头看着仲雨,仲雨挑根面条上下晃着,就是不给它,小狗急得又跳又叫。冯明远看到了,就冲着仲雨吆喝:“仲雨,给它吧!你吃得粮食还是它从天上讨来的呢!”仲雨听了,也不着急,指着小狗:“你个外来户!叫唤什么?缺你吃的了吗?”冯明远是个倒插门女婿,本来想占仲雨的巧没有想到反被仲雨给占了,一下子就串了过来。仲雨慌忙站起,扬着吃剩下的面条汤:“你过来。”冯明远窜了几下,看看仲雨撒在地上的汤,不得不笑着退了回去。

李玉红听到闹声从屋里出来,冲着仲雨:“老稀(稀客)!吃啥饭?”仲雨挑了片黑菜叶子晃了晃:“芝麻叶杂面条,你吃啥好的呢?也不出来。”李玉红说:“还没吃,长林还没有做好呢!我在看姑娘们绘的图。”仲雨朝厨房看了看:“你就会欺负我长林哥!”李玉红听了,翘着舌头:“嗯,长林愿意让俺欺负,他说他一顿不做饭就急得慌。”正说着长林端着饭碗出来了,仲雨又冲着长林嚷嚷:“长林哥!明儿不给他做饭,把她这个城里的洋学生饿跑,让她还翘。”长林含着一嘴的饭,唔唔哝哝地说:“俺不舍,俺还留着看呢!”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跟着乐。

“出来了”、“出来了”不知谁说,笑声嘎然而止。大家举目望去,只见几个姑娘端着碗陆续的出来。她们低着头背对着人坐下。然后一颗一颗的数着饭粒。看着尷尬的场面,仲雨高声叫道:“玉红嫂子!学裁缝还管饭啊?男徒弟收不收啊?我也报个名。”李玉红冲着仲雨诡秘地笑了笑:“好啊!那得先给师傅端洗脚水。”仲雨一面瞅着女孩子一面接道:“行!只要成了事,干什么都行。”大家都笑了起来,姑娘们也放开了许多,有个女孩子还回头朝仲雨飘了一眼。

仲雨家的门前也聚了不少人,有路北的张老师,有前门的冬青娘,还有塘南的退休工人老廖。仲雨母亲问张老师:“上面可有什么新政策?我这老民办教师可能弄俩钱花花?”张老师摇摇头:“别想了,我们在资的还弄不到呢!”其实仲雨母亲也就是随便问问,没有抱希望。这一问,倒引出张老师满腹的劳骚:什么学生难管啊!什么家长护短啊!仲雨母亲随口道:“那还不好办!护短我们就不管,任他荒了,看谁吃亏。”张老师皱着眉:“一颗老屎坏了一锅汤,坏学生把好学生也给带坏了。”老廖在门前的菜地里看了半天,插嘴道:“也不知道咋弄的,越是穷越是不知道学习。你看人家城里的孩子,父母都工作,哪有空闲看着,一个个学习都是挺自觉的。”娄林至倚着东山墙,拿根黍杆慢慢地剔着牙,一边剔一边听,当听到老廖说的时候,觉得不顺,就回头反驳:“在各自人,哪都有好的,哪也都有赖的。”

共 5867 字 8 页 ...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个农民轮换工发展成长的故事,故事以广阔的改革开放的农村为背景,以农民娄仲雨的爱情生活、理想追求、人生际遇三条线索交错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讲述了农民工们把强劲的体力与生命无私的奉献给了我们的城市,并被城市羞辱着、排斥着,可他们却无怨无悔。他们一批批的走了,又一批批的来了。来时怀揣着理想,走时满目的苍桑。他们远去的背影与近处的身影一样,无人问津,可他们的爱恨情仇却充盈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作品语言犀利,构思巧妙,人物形象刻画自然,故事结构完整,对当代农村、现代农民和城市追梦者内心世界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浓墨重彩地勾画了现代生活的众生相,有鼓励,有批评,有抨击,有愤慨,态度鲜明。全文主题深刻,对农民与市民特定身份歧视,命贱人轻,进行呼吁。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航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220029】

1 楼 文友: 2015-01-21 12:58: 2 作品很有深度,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有很细致的了解,很深刻的体悟,笔墨凝重,笔调犀利,反应了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好作品! 我手写我心! 航帐文友群:2 1199696,欢迎参与交流!

2 楼 文友: 2015-01-21 14:07:48 感谢社长编发了此篇!这篇文字花费了好多心血,收集了很多资料,只是写作水平有限。

 楼 文友: 2015-01-2 01:10:40 祝贺你获得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6 楼 文友: 2015-01-26 08:28:02 一阵骚动,打破了天幕下的凝静,一位老人手捧着儿子的骨灰,从门里走出,他一边走一边喊: 回家了!孩子们! 人们缓缓地闪出一条道,家属们护着亡灵上了车,小车载着他们驶向遥远的天际,融入家乡的泥土。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 2015-01-26 08:51: 5 谢谢您的临读!问好!

7 楼 文友: 2016-08-10 20:0 :10 阅美文大饱眼福,赏美文见其文就见其人。向相隔万水千山的作者问好,宏声拜读了老师佳作。感谢大型文学网站使我们相识,祝福老师万事如意,美文飘香粉丝万万千。握手。

8 楼 文友: 2016-08-10 20:0 :2 阅美文大饱眼福,赏美文见其文就见其人。向相隔万水千山的作者问好,宏声拜读了老师佳作。感谢大型文学网站使我们相识,祝福老师万事如意,美文飘香粉丝万万千。握手。薏芽健脾凝胶服用说明宜昌治疗癫痫病医院山西治疗牛皮癣方法

小儿感冒咳嗽厉害
镇江诊治白斑病医院
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