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米勒的流放式写作计划
2021-11-17 来源:临清租房网
2009年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10月8日,2009年文学奖的颁布再次令中国文学界惊讶:被德国媒体称为“德国文学的圈外人”的罗马尼亚裔德国女诗人、散文家赫塔·米勒(Herta Muller)获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辞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195 年8月17日,赫塔·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所在小镇以德语为通用语言。她的父母是罗马尼亚境内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到前苏联,米勒的妈妈就在其中,她在乌克兰境内某个劳动营工作了5年。多年之后,米勒在其作品《呼吸钟摆》中描写了流放到前苏联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
197 年米勒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学学习罗马尼亚和德国文学。毕业后,在一家机器工厂当翻译。由于拒绝充当秘密警察的线人,她被工厂解雇,成为“被剥夺权利者”。其作品也被禁止在国内出版。1987年,米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米勒现常居柏林,持德国国籍,为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
米勒的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她的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低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尽管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米勒在那里的生活经历是她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既满足了德国读者的新鲜感,又迎合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在米勒的笔下,格拉斯等作家书写的德国人“苦难的制造者”的形象逐渐在向“苦难的承受者”转变。对米勒自身而言,她的作品一直是对自己昨天的“纪念”。
米勒的最高成就应该算是今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它讲述了一个劳改营里俘虏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蔓延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日复一日凝固和僵化成了人们的一种麻木和视而不见。米勒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恐怖感表达出来,并持久地与这种放弃人性尊严的麻木感作斗争。尽管米勒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政治暴力的憎恨,但所有这些愤怒之下隐藏的是一种对牺牲者所能给予的最大同情,就像在放大镜底下看人们的伤痛一样。
自家开辟的茶园解了董伯的“燃眉之急”。 来到德国后,米勒发现,纳粹时期的德国与人类的灾难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为此,米勒的作品中还潜藏着当今德语文学中一些复古的因子:即试图讨论一些宏大的主题,如权利,公正,人类的尊严以及自由。
米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超出所有媒体的预测,连德国文学界也普遍感到很吃惊,德国媒体甚至称米勒为“德国文学的圈外人”。此前外界认为夺奖的热门人选如秘鲁的略萨、美国的罗思和奥茨、以色列的奥兹及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均无缘该奖。
美国媒体对此则抨击评委会过于“以欧洲为中心”,因为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夺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几乎都由欧洲人拿下,仅两届例外。德语作家更是频繁,十年内已先后有三人获奖,为此评论家认为:“德国跟瑞典同属北欧语系,评委会成员都懂德语,德语作家的作品不需要翻译就能进入他们的视野。德语作家更容易获奖,当在情理之中。”
而在中国,由于研究德语文学的专家很少,因此一直对德语作家不够关注。据了解,此前只有《译林》杂志翻译过她的一组诗《黑色的大轴》,《世界文学》杂志曾刊登过她几篇短篇小说,以及台湾出版过她的《风中绿李》中文译本。
(:李锦泽)
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兰州治疗男科费用
西安盆腔炎治疗费用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