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退房须知

王小波逝世22周年搭配

2020-05-30 来源:临清租房网

王小波逝世22周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作者:李梦霁

2019年4月11日,也就是昨天,是作家王小波逝世22周年。

冯唐敬其为“一个奇迹”高晓松尊其为“神明一样的存在”刘瑜称其“代表了某种中国人最稀缺的精神”

你或许没看过他的书,但是一定听过他这句话“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那么,他到底有多有趣呢?

高级的有趣,是历经苦难后的智慧与豁达。

1952年初夏,王小波生于北京。

时值特殊时期,父亲蒙冤,王小波挣扎在贫困与冷眼中。他亲眼目睹,父亲潜心研究哲学史多年,却不得不将凝结心血的手稿,一张张丢向火盆,只因思想不容于世。

自己更是远赴云南、山东的不毛之地亲自劳作,插秧挑粪,见证了太多不可思议的悲苦。

在云南插队时,他184的大个子,弓着腰,在水田里插秧,一整天下来,腰都快累断了。可他笑着打趣,

后来,他领了新任务,每天要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干了三天,胆汁都差点吐出来。可他却调侃道,“还好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类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推上山,肯定要笑死。”

按理来说,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言,必定是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可王小波不一样。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多的障碍,真XX的有意思。”

嗜书如命的王小波在劳动间隙蹲在田间,把一本农作物栽培手册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就连王都调侃道小波看书时,是个木头,要想吸引注意力,只能踢他一脚。

读书愈多,表达欲愈盛。在云南时白天劳作,夜里,他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坚持创作,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一汪蓝。

他说:“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而有趣只在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

真正高级的有趣,不是未经世事的天真和喜乐,而是历尽苦难后的豁达和深刻。

王小波的有趣,不肤浅,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邃与悲悯。

阅过千难万险,归来云淡风轻。

插队时的王小波(右)

两人的地位,颜值,身份都相去甚远,李银河的父母并不满意这桩姻缘。

甚至李银河本人,第一次见王小波时,也颇为失望。当年的李银河气质脱俗,高大帅气,她是“外貌协会”成员,竟直言王小波不大好看。

王小波却对李银河一见倾心,开门见山地问“你有没有谈朋友?”李银河摇头,他说,“那你看我行不行?”

漂亮的皮囊固然赏心悦目,有趣的灵魂却更为稀有。谁能拒绝如此风趣,如此深情的人呢?

王小波的坦率,热烈,赤诚,很快闯入李银河的心。

爱你就像爱生命

他曾写下这样的情信:

你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

咱们应当在一起,否则就太伤天害理啦。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终于,两人力排艰难,毅然执手,王小波高兴地直说:“我和你像两个小孩,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那年王小波28岁,读大二。

两人商议,婚后不要小孩,因为他们的二人世界已经足够丰富有趣,无需孩子作为感情的纽带。

这大概就是有趣灵魂的魅力所在,足以让人忽略外在。独特,唯一,不平凡—王小波是一个灵魂有轮廓的人。

王小波与李银河

生而为人,尊命本来的样子。

王小波是作家,却修读理科,痴迷高数,还是资深程序员,曾经自己编了一套独立输入法。

王小波的外甥在清华大学读计算机,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在国际友人面前到他用自己编写的输入法打字,速度简直像英文盲打,由此深深敬服。

要知道那是九十年代,电脑还不普及,能够独立编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许多中关村的科技公司,邀请王小波加入做程序员,但他心怀文学梦,因而一一回绝了。

谈及到为什么要学理科学编程,王小波是这样理解的,自己作为文人,感性思维发达,理性思维不足,通过这样的刻意训练,最终能用自己的逻辑,对但两个极端之间没有中间地带。4、游戏的乐趣在硬核游戏机的亚条目范围以外抗世界的逻辑。

因此,王小波的创作风格,最大的特征是智性。

他说:

而王小波以科学为基点,以理性为基础阐释,势如破竹,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王小波的外甥热衷摇滚,打算从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后,做个摇滚青年,以此为生。

父母长辈自是不同意,屡屡阻挠无效,只得搬出他的偶像王小波来劝阻。外甥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

王小波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有的是钱。

王小波一席话,睿智幽默,令外甥心悦诚服。

外甥听从建议,做了程序员,编写过最著名的程序是《炫舞》还加入过一支乐队,名叫水木年华。

一个人的有趣,在于他拥有清醒的头脑,独立的判断,警惕这个理所当然的世间。

因睿智,才清醒,而能一语道破这虚浮复杂的人间。

翻译家林少华评论王小波:“他像一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能指出看似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人,其实可能什么也没穿”

王小波与李银河

诗意,童心,狂野,放浪形骸。

纵然王小波生前,始终游离于主流文学圈之外,甚至出书还要自费。但时至今日,他的作品终于获得应有的珍视,二十余年过去,仍有万千读者怀念他的故事,他值得不朽。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启蒙了无数人的黄金时代。

他是流星,也是大海。

王小波曾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活这一世,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这一生就算成功。”

他大约是做到了,这一生,他活过,爱过,写过。

愿天国的他依然有趣。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王小波

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十堰白癜风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大便干
商洛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