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和成为和平饭店搭配
2020-05-29 来源:临清租房网
陈丹燕出版于2008 2012年的上海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和《成为和平饭店》,这花了她差不多10年时间的阅读采访、实地踏勘和辛勤耕耘。为写和平饭店,她甚至住了进去,半夜三更从顶楼一层层走下来寻寻觅觅,清晨又走到外滩陈毅塑像的皮鞋脚边坐下沉思,仿佛穿越了两个迥异的时空。为什么叫《成为和平饭店》?因为犹太人沙逊出资盖的远东第一大饭店原名叫华懋饭店,建成于1906年。1949年歇业,1956年重新营业后改名为和平饭店。“成为”与“和平饭店”合成的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作为书名是很少见的,却隐含了其间从“华懋”到“和平”的变化,是“成为”的,而非原本如此。 事实上外滩三部曲就写了外滩近150来的前世今生,虽然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上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浓缩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到当代的曲折历史。作者通过自上海开埠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几平方公里的外滩景观和万国博览会建筑群归属的变化,以及出没其间的中西人士的生动描绘,在外滩景观空间、建筑群外部和内部空间、人们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等的精细描绘中,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间和勾画了一条曲折的时间曲线。作者自有其特定的历史观,她在外滩三部曲中既写了一部租界史、万国博览的建筑史、中国人的屈辱史,以及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史,还有一种折腾史。沧海桑田、历史巨变、人生遭际,均跃然纸上,令人扼腕叹息。 外滩三部曲在文体上也自创一格,可以说是影像、历史资料和传奇合一的文本样式,作者自己认定为非虚构文学。她在《成为和平饭店·后记》中,第一句就说本书为非虚构小说,地点与事件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为虚构。非虚构小说写作并非在于记录事件,亦非在于塑造人物,而是企图在尽量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活动在本书中的人物,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显出他们的文学意义。非虚构小说并非实录,它呈现出的现实、历史与虚构的关系,是富有象征和隐喻的。 虽然学界对“非虚构小说”或“非虚构文学”一直存有争议,但陈丹燕是结合自己的创作而言的,完全可以聊备一说、自成一格。世间万物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创作亦然。在《成为和平饭店》和其他两部作品中,确实有些篇章一上来像是小说。如《外滩:影像和传记》第一篇《黑白马赛克》,写一对母女走进旧渣打银行所在地寻访,虽然她们没有收到请柬但仍到处游走。 原来母亲在6岁时来过此地,因为她的父亲在1960年曾作为中波航运公司的中方党委施工至杨七明姐姐家时书记在旧大班的办公室里办公。她曾迷失在一条走廊里,还怀疑这栋楼里有鬼魂和外国间谍,作品写得颇为惊悚悬疑。这一切应该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虚构,因为1951年为打破对中国的禁运,中国和波兰创办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这是一家远洋运输企业,也是新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目前仍在运行。作品通过对办公室和走廊陈设物的如同法国新小说派般的描写,以及英国领事馆几十年后在此举办活动的描写,使两个时空发生了错位,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公家花园的迷宫》第一篇《爹爹》的小说叙事更见突出,时代背景是1975年。在上海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吉迪与史美娟一见钟情,后者主动约前者到黄浦公园见面,但最终因出身阶层和谈吐教养的差异,吉迪深感不适,就匆匆告辞了。 这个故事本身也是很有意味的,但作者需要在故事中穿 外滩的历史,所以在吉迪赴约途中,插叙了他在小学时由老师带领参观外滩和到黄浦公园野餐的回忆,女教师用革命语言对外滩历史的叙述;史美娟则向吉迪叙述她的爹爹老早在外国人的船上做水手,见过的世面大了。凡此虽是寥寥数笔,却也引进了“非虚构”的历史维度。更符合我对“非虚构小说”想像的是该书的第二篇《颜永京》。颜永京是留美学生,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后不做父亲期待的买办之类,却做了一个传教士,后在虹口圣公会教堂做牧师。他努力创办新学,成为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主要创办人,并翻译西学。颜永京实有其人,作者叙述了这位早期海归人士所作出的贡献,想象他在中西政治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和突围。其中有关他力争让华人进入外滩黄浦公园而与工部局屡屡交涉并在媒体上呼吁的经过,以及他和宋耀如等六位留美归来的华人传教士与公园门口的巡捕发生混战,也都有历史记载。 凡此,都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华人传教士形象和他捍卫华人权益所作的努力。作者是做了许多实证考据后写作的,符合非虚构文学的要求。在本篇的最后几页,这位死于1898年的华人传教士却现身于2002年的黄浦公园门口,邂逅到吉迪师生们在游园。他为黄浦公园回到人民手中高兴,也目睹了公园里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回想起当年与工部局的分歧争执;他似乎还遭到了小孩的怀疑和跟踪,是吉迪劝他逃走。总之,他已不认识这个公园了。这穿越一百多年的神来之笔,旨在书写外滩的前世今生和物是人非,也寄托了作者的复杂感情和重塑上海文明的期待。《成为和平公园》的最后一篇《私人生活》,本是叙述2007年一对夫妻在和平饭店七楼套房里的私密生活的,写了丈夫的“力比多转移”,特别幽默。 更有趣的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丈夫独坐大堂深处的咖啡座,竟看到了华懋饭店的老板沙逊闯进门来,那天中国飞机误炸了南京路,炸毁了饭店面向南京路的大玻璃,还炸死了在甜品店里吃冰的美国女教师(19 7年8月14工作比较忙。 今年2月底日);又看到了为沙逊当总经理的犹太亲戚,因付了昂贵的地租却付不出员工工资而逃离(1952年); 他又起身与想做和平饭店改变见证的强生握手,只见许多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外国人来向整修前的和平饭店告别(2007年)。如此这般的类似幻觉或意识流的碎片,在历史学家的眼前和脑海一一闪过。 作者显然是把一些真实的历史片断镶嵌到她的小说里面,以建构她那独特的“非虚构小说”的样本。事实上陈丹燕虽然还不能称为历史学家,但她显然是有历史考据癖的。为了使她的非虚构小说都有上海历史的依据,不仅曾静坐于英美图书馆检索查阅,向历史学家如上海史专家熊月之虚心求教,还做了大量的口述历史的“田野考察”。历史癖的考据、式的实录、小说家的穿越式想象,均是陈丹燕非虚构小说的特征。 外滩三部曲等上海城市文学,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想像,让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完全虚构的小说人物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之间,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构建了完全属于作者对于上海历史的文学想象。小说与历史,虚构与真实被融合在一起。这里既有她的文学上的独创,创造了上海城市文学的一个独特的文本系列,同时也始终隐含了虚构与非虚构的永恒悖论。 (实习:白俊贤)
舟山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衡阳白癜风
泰州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
- 上一篇
- 少年医仙第2735章因果了断搭配
-
- 下一篇
- 一百天感言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