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签约指南

美国黑人的历史拳

2020-05-08 来源:临清租房网

“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美国的历史。”着名的黑人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同性恋者詹姆斯·鲍德温这样说。

《地下铁道》/[美] 科尔森·怀特黑德 着 康慨 译/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几天前揭晓的普利策奖再度为《地下铁道》加冕。 面对历史,就是面对当下的现实。

“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美国的历史。”着名的黑人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同性恋者詹姆斯·鲍德温这样说。

不久前,由他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生发而来的、关于他和三个朋友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上映,他的这三位朋友,是马丁·路德·金博士、迈德加·艾佛斯和马尔克姆·X,三位被射杀的黑人民运领袖。在这部纪录片中,他还说,历史上似乎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白人的,天真美好的美国;一个是黑人的,残暴阴暗的美国。

作为一个有定居打算的新移民,我1到美国就迎头撞上特朗普上台,也撞上黑人平权运动的一个高峰期——“珍视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fe Matters movement)蓬勃开展,所有朋友、家人的集会都被政治气氛包围,也参加了几次游行和社区集会。懵懵懂懂地,读了《地下铁道》,看了上文提到的纪录片,又看了一样获得2017年奥斯卡最好纪录片提名的《第十三条》——题指1865年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也就是废奴法案——这部片子分析、揭穿了美国腐败的监狱经济体系,和克林顿执政期至今美国政府对黑人的“罪犯化”行为。似乎是被特殊的政治环境逼迫着,我快速意识到,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完全停留在“白人的美国”的层面,来了以后才逐渐看到“黑人的美国”。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但与其他移民不同,大部分黑人是1619年及以后的近一个世纪中,经过大西洋绑架来的。独立战争以后美国禁止“进口奴隶”,北方积极废奴,南方却因棉花产业的繁荣继续维护奴隶制度,并兴起国内奴隶交易。1810年至1865年,南方的奴隶陆续逃往自由的北方和加拿大,在南北各州之间构成了一条条由隐秘线路和庇护居所构成的所谓“地下铁道”。怀特黑德的小说正是由此得名。

面对自身族群沉重的历史如何着手?怀特黑德在这本书里的处理相当漂亮。他首先从一个假设着手:如果“地下铁道”真的是一条条地下铁路呢?有了这个“魔幻主义”的设置,作者得以抽离琐碎、沉重的史实,顺着铁路的延伸,经由不同的站点,构建出一个独立而完全的故事。

初看小说的目录,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再仔细看,就能看出这是由地名和人名穿插构成的。乔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印第安纳→北方,这是主角的逃亡路线;阿贾里、里奇韦、史蒂文斯、埃塞尔、西泽、梅布尔,是穿插于主线故事中的人物小断章。除这两个主体线,作者还在章节之间插入了几则悬赏启事,都是南方奴隶主悬赏捉拿黑人女奴的广告文字。在这样的结构下,整本书犹如一出丰富的六幕戏,幕与幕之间还穿插了人物特写式的“幕间剧”,并以历史资料进行烘托,加强了真实感和紧张感。

或许值得一提的是,目录中的五个地名,除了印第安纳州,其他几个州都属于美国的“Dixie”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国南方,是独立战争后蓄奴最盛的地区。废奴以后,南方曾是民主党支持者,而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渐转变为如今代表保守主义的共和党的票仓。

主角科拉出生在乔治亚,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目录上,但她的祖母阿贾里和母亲梅布尔分别在开头和结尾。三代女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差别很大。祖母远渡大西洋而来,曾被反复变卖,见识了各式各样的种植园和奴隶主,在这个进程中,她构成了自己的生存哲学,坚韧却认命。母亲梅布尔是兰德尔种植园的传奇人物,她是唯一出逃却未被抓回、折磨致死的奴隶。十来岁的科拉举目无亲,不但随时要防备监工的抽打,还要面对残酷的奴隶内部争斗。她大胆维护自己的财产,建立自己的地位,但毕竟年幼,终究还是被赶到“hob”棚屋,那是奴隶中弱势群体的聚居所,还被几个男孩奴隶强奸。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她还是保持仁慈的本性,保护同是孤儿的小男孩。也正由于她表现出的坚毅,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西泽找到她,问她要不要一起北逃。

在一个白人男子的帮助下,科拉和西泽到达了地下铁路的一个秘密站台。她看着铁轨伸进阴暗的隧道,问站长:“这是谁建造的?”站长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是谁建造了这个国家?”言下之意,固然是黑人建造的。怀特黑德“超现实”地让地下逃亡路线变成一条铁路,将它描述得真实可感,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恐怕会信以为真。借虚拟的铁路,他还说出黑人奴隶参与建造了美国的事实。

这正是作者处理沉重历史题材的巧妙之处。人物、故事情节固然是虚构,组成故事的各种细节、血肉,却都有据可循。他曾在采访中说,当时的奴隶们平常如何说话,也是从历史材料中来的。科拉每到一个新的州,发生的故事和部份场景也来自于史实。比如南卡的梅毒实验,北卡吊死黑人和帮助他们的白人,等等。小说逾越各个州,主人公途遇形形 的人物,让读者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南方有了一个整体而细微的感受。

科拉上路后,里奇韦也跟随她上路了。他是一个猎奴人,是这本书的大反派,荒废祖业,靠猎奴为生。可以说,他是南方保守主义白人和“白人垃圾”的一个极端代表。作者对他不吝笔墨,让这个反派人物立体起来,甚至还在他的猎奴队伍中置入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黑人男孩——因而可知作者的野心,他是一位黑人作者,提笔写下这个故事固然与自己的身份相关,但他试图超越黑人诉求,将着眼点放在“人性”上。这也是为何他在书中写到那1时期陆续到来的爱尔兰、意大利契约工,他们当时也是被轻视的阶层,而他们也歧视黑人。这本书对种族主义的控诉,是超出阶层的。

带科拉逃离的西泽,是一名有能力跨越种族的人,他有天赋,也习得一定的白人知识。书中属于他的“幕间剧”,是全书最使我动容的一段。我猜想,或许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有更多的自我代入吧。西泽这样的人,如果生在民运时期,是可以成为运动领袖的。马丁·路德·金和作家鲍德温正是这样具备跨种族号召力的人,这样的特质,也许在同为黑人运动领袖的弗莱德·汉普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汉普顿1969年被芝加哥警方和FBI在家中刺杀,死时年仅21岁。

在纪录片《第十三条》中,有运动人士指出,黑人的权益不是靠白人赋予的,它有赖于黑人社群的突起。但是60年代,很多优秀黑人领袖死于枪下,而黑人受歧视、平权问题一直延伸到今天。怀特黑德说,《地下铁道》是一本让他自己都害怕的书——面对历史,就是面对当下的现实。书的结尾,他让科拉的马车往北,驶往密苏里,这是一个貌似充满希望的结尾,但美国读者很可能会联想到,2014年,在密苏里的弗格森,18岁的黑人男孩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射杀,正是这1事件推动了“珍视黑人生命”的全面运动化。怀特黑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平权运动的进步很慢,而特朗普的当选让这一进程不进反退。除继续创作,他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没有人是孤岛。《地下铁道》对于中国读者的价值,也不仅体现在了解黑人历史、了解美国,种族歧视是一个全球化、去时代性的话题——对于个体来说,不论你的国籍、文化背景如何,它也都能让你反观自己。

(:王怡婷)

合肥长淮医院口碑怎么样
湖南有妇科医院吗
宝宝咳嗽用金振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