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之三
2020-04-18 来源:临清租房网
疑问之三:马谡是否犯必杀之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被众多史学家,文学家赞誉为“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但马谡是否犯下必杀之罪,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笔者认为马谡有四不该杀。
一,马谡是初犯,不该杀。从《三国志》《马谡传》可知,马谡从荆州随刘备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亮南征孟获时曾献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深为亮赏识并引为知己,拔为参军。但他从未经过战事,街亭之役是他第一次独立直接指挥战事。任何人第一次干事业犯错误是难免的。应该给马谡磨砺人生,总结经验教训,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能有人会说,马谡是立过军令状的,不杀岂不乱了军令?可诸葛亮不是也立过军令状吗?历史上立过军令状而不杀的,不是也很多吗!靠杀人来明法立威,不是大英雄所为。曹操一生打过无数败仗,有时还败得很惨,但他从未委罪于部下。与张绣的宛城之战,他最为赏识的接班人,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都战死,自己也中箭负伤,差一点命丧战场。但他并没有委罪部下,而是自己承担了责任。他说:“我已经知道错在哪里,今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赤壁之战,他一败涂地,但他并未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而是大哭郭嘉:“若郭奉孝在,必不会是吾如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北征乌丸时,许多谋士提出反对意见,他坚持要去。这一仗打胜了,但打得非常艰苦。班师后,曹操重奖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这就是大英雄的大气魄,大胸怀,大肚量。正是这种大气魄,大胸怀,大肚量才使得曹操部下人才济济,战将如云。打了胜仗就居功自傲,打了败仗就推卸责任,委罪于人,是袁绍的一贯手法。这也是曹操之所以能成功,而袁绍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马谡一不该杀。
二,街亭之败的主要责任不在马谡。
刘备临终时已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亮“犹为不然”,偏偏要重用。实有漠视先帝遗嘱之过;在街亭之战这样关乎全局的重要战役中,使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实有用人不当之过;像街亭之战这样关系到全军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作为全军统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到前线指挥,而要派一个从未独立指挥过军队,毫无实战经验的人?当年,毛泽东在读到这一段历史时,曾批注;“初战,亮宜亲临阵。”可见,亮实有临战失职之过;诸葛亮明明知道,“街亭既无城郭,又无险阻,极难守御。”为什么不向马谡交待清楚该如何防守。也不见其他部队如何协助,如何增援。亮实有调度不当之过;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马谡二不该杀。
三:把一次北伐失败的责任全加在马谡身上是不公正的。
不少人认为,由于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违亮节制”为张郃所败,致使第一次北伐失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诸葛亮决定北伐,是在各种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情况下,所采取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当时蜀国既无盟友相助,又无偏师接应,完全是孤军奋战。如果接受魏延的正确建议,虽有五分冒险,但仍有三分胜算。可惜诸葛亮连这一点机会也丢失了。除了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战争中诸葛亮的轻敌情绪是导致街亭之败的主要原因。由于街亭之战前,诸葛亮所面对的是一个既无战争经验,又不学无术的纨绔弟子夏侯楙。所以他几乎没有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的连得三城。这就使他错误的认为,曹军如此不堪一击。这才导致他在面对曹军主力,在街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战场命运的关键时刻,不亲临战场,而派一个从未经过战阵的马谡。可以这样说,从诸葛亮弃绝魏延建议的那时候起,就已经决定了这次北伐必然失败的结局。以后的五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不应该由马谡来负,而应该由诸葛亮来负。马谡三不该杀。
四:马谡是人才,不该杀。
就从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思想,可以看出,马谡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弟子,而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是蜀汉国一个少有的青年俊才。是一块未经锻炼的毛钢,一块未经琢磨的璞玉。如果假以时日,给他磨砺的机会,给他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他一定会成为蜀汉国一个有用的人才。尤其像蜀汉这样一个地处西南一隅,人才奇缺的国度,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时的许多明智之士都对马谡之死表示惋惜。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蒋琬曾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西晋著名评论家习凿齿的曾说:“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将以成业,不亦难乎!”又说:“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亮受诫而不获奉承,为天下宰臣,而不量才节任。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也。”这里习凿齿不仅对马谡被杀表示惋惜,而且严厉的批评了诸葛亮,“受戒而不获奉承”,“为天下宰臣,而不量才节任”,“裁之失中,而杀有益之人”的种种错误做法。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说过:“诸葛亮杀马谡,实属不得已而为之,颇似壮士断腕。”笔者认为;诸葛亮虽深爱马谡之才,对他却呵护有加,没有注意对他的锤炼磨砺。街亭之役,举荐马谡担此重任,似显操之过急。街亭之败诛杀马谡,更觉操之过急。“断腕”之举并不完全是出以公心,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舆论压力,甚至有推卸责任,转嫁罪名的嫌疑。如果诸葛亮能多一点自我批评,多一点承担责任的勇气,多想点国家利益,少想点个人名誉损失。马谡不仅可以不杀,而且应该不杀。杀马谡固然可以明法立威,但不杀马谡却可以蓄士以强国。二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马谡四不该杀。
总之,马谡实在糊涂,他一不知自己有多大本领,二不知为什么打了败仗,三不知为什么被杀。马谡至死也是个糊涂鬼。马谡死得冤枉。
共 224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中的经典故事。笔者却用一个独到的观点发表了马谡有四不该杀说。念马谡是初犯,失街亭非一人之过,何况马谡又是个人才。从这几方面颠覆人们以往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观点新颖,结合历史,分析透彻。其实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观点独到,且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就是很棒的评论。【编辑:琴声悠扬】
1 楼 文友: 2015-06-11 1 :18:48 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觉得言之有理。但是,诸葛亮丹心可表,他何尝不知马谡是人才。挥泪杀马谡也是无奈之举。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盆腔炎引起的小腹痛小儿流行性感冒的危害有哪些心脏搭桥后复发
月经有血块但不痛经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口腔科靠谱吗
调理痛经的药哪个好
-
- 上一篇
- 北京装修吊顶造价室内吊顶好处缘由
-
- 下一篇
- 太阁立志传5建筑功能一览柔软